期次:第1期       查看:24

刘益民(左)和女儿刘乃玮(拍摄于2017年6月)


  根副书记,总支书记是黄彭龄老师,系主任是陈兆能老师,那时的校长是翁史烈教授,校党委书记是被誉为“敢为天下先”的教育管理改革家邓旭初。他们对我们如同对待孩子一般,指导我们的学习,关心我们的生活,用他们严瑾的态度和厚重的品格影响我。我非常佩服王成焘老师,他的机械零件课程是我最爱学的,我经常去他的摩擦学实验室看人工关节;我还喜欢邹慧君老师的机械原理课,我一直不能忘记他漂亮的机械制图和浓重的方言;谢咏絮老师的震动与噪声课,让我第一次进入了无声的实验室。在金属切削刀具这门课中,我去610实验室去做切屑金相实验,由于无法取得满意的切屑样品,我在切削机床上反复用火药去炸掉车刀的销子,搞的实验室乒乒乓乓震响,指导教师非但不生气,反而给了我一个“优”的成绩。我喜欢机械实习,在校工厂车床上加工一个轴时,尽管我的加工精度符合公差要求,但是由于偏向下差,一向要求严格的师傅只给了我90分,当然这也是同组最高分。刘国良老师就是看中了我的制图和动手能力,主动把我带到精密加工课题组做毕业课题,让我有机会得到贝季瑶、薛秉源这些学术大师的指导。
寒暑更替,春华秋实。我们在交大的严格训练、精心雕琢下,结束四年大学生活。在临别时的聚餐上,大部分同学都喝醉了,在红太阳广场上有哭的、有笑的,尽情地宣泄着情感。翁史烈校长的临别寄语“任重道远”,道出了母校对我们的嘱托,陪伴我们依依不舍告别交大,离开熟悉的校园,走出交大的红色老校门,走向未来的漫漫征途。我班39名同学,除了考研、出国外,只有董兰珍、许敏等留在上海,其他大多奔回故乡,去实现自己的理想和志向。住在我上铺的兄弟陈殿升回到山东烟台,我和凌全伟(动力系)、李应贵、王宣丰、李颖回到了东北辽宁,分别到了鞍山、沈阳和大连。帅哥蒋延峰回天津,曹志伟、史初良返浙江,柯金国、陈南泰回福建,徐力、吉文艳到南京,蒋志浩、张革去了无锡。刘亚明、熊峰、李茂刚、余江回湖北,于洋又返回到遥远的新疆。郑津到了他一直向往的广西柳工,我班的经商天才康杰南下深圳,开始了他的淘金之旅。30年过去了,我们这些交大毕业生都以交大为荣,不论在各个行业、领域、单位、部门都是佼佼者,都无愧于交大的称号。
1989年,我和凌全伟一同回到了故土鞍山,进入鞍钢。从此30年,我们从未离开火热的钢厂,我们把青春热血以及交大教给我们的知识都奉献给鞍钢。作为交大毕业生,“饮水思源,爱国荣校”的交大情怀一直流淌在我们的血液,母校传授给我做人的精神和科学知识,成为我做好每件事、攻克每道难关的动力。我们和二十万钢铁工人一起努力把落后的鞍钢改造成为世界一流钢铁企业;我们经历了中国钢铁工业从弱到强、从追赶到超越,进而成为世界钢铁大国、钢铁强国的发展历程。
1993年,我有了一个女儿。女儿从出生到成长,也受到了我的交大情怀的熏陶,立志要读交大。2011年,她以鞍山市第三名的高考成绩考入交大数学金融本硕贯通试点班。此时的上海,经历了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已成中国的经济、金融中心,国际化大都市。上海交大已成为中国顶尖学府,瞄准了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闵行的新交大,无论是师资力量、教学条件、生活环境、国际视野,都是老交大所不能比的。新交大给了她汲取知识、成长成才更大的舞台,她还有机会去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进修。岁月轮回,2015年女儿到安泰经管学院读研,又回到曾经培养我的徐家汇老校区。时光荏苒,年代的风霜加深了交大历史积淀和与时俱进的变迁。毕业后女儿留在了上海,进入了申万宏源证券公司工作。经历交大6年多洗礼,她的身上同样浸透了交大情怀,自觉地传承交大精神。在这期间,我的交大同学刘亚明、凌全伟也相继把孩子送到交大。我们的交大基因传递给下一代,继续接受交大的知识教育和精神洗礼。
时值今日,交大建校123周年,我们毕业30年,改革开放40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走向新时代,交大正向世界一流大学目标迈进。我们只是交大几十万毕业生中的一分子,我们所拥有的只是交大知识海洋中的一滴水,我们度过的只是时代的一瞬间。但是交大情怀,思源致远,砥砺前行,愈久弥新;交大精神,薪火相传,源源不断,久久不息!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