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入交大门 两代交大情

期次:第1期    作者:文 / 1989 届 60151 班 刘益民 2015 届 F1107104 班 刘乃玮   查看:45

刘益民在校门前留影(拍摄于1985年11月)


  1985年9月,18岁的我从东北的辽宁鞍山考入上海交通大学机械系,入读60151班。那个年代,高考填报志愿也比较简单,因为我所在的城市有当时全国最大的钢铁企业鞍钢,被誉为祖国的钢都,是一座重工业城市,所以填报的学校就是以工科强校闻名的上海交大;而所填专业自然就是被称为“工业之母”的机械工程,希望毕业以后能够完成振兴中华的理想。就是这样一种选择,使我走入了交大的校门,“饮水思源”的交大情怀从此就在我的心里扎下了根,开启了我和女儿两代人与交大的情缘。
记得盛振邦副校长在我们的开学典礼上,介绍了交大的辉煌历史,告诫我们1666名新生:要时刻牢记使命,刻苦学习。进入交大,要脚踏实地,交大的传统是“起点高、基础厚、要求严、重实践”,不能好高骛远,千万不要给人留下“交大交大,骄傲自大”的印象。走出交大,要牢记“饮水思源”的校训,为国家、为社会做出贡献。离开交大以后,这些年来在工作岗位上品味校长的讲话,感觉到交大给我们培养出的不是高高在上的自负与傲气,而是一种“舍我其谁”的自信与霸气。只要有交大的学生在,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难题,就没有做不成的事情。
刚入校第一年,我住在交大的法华镇路分部。从东北到上海,刚开始我对新环境不太适应。语言差异挺大,听上海话“阿拉、伊拉”像是听“天书”;饮食不太适应,上海的“大排、狮子头”营养很丰富,但是总感觉淡、甜;宿舍条件不适应,我住四号楼104室,是一层楼朝北的房间,8人一间的上下铺,阴暗潮湿,床上的褥子也长霉了;窗子对面近靠食堂,每天各种味道穿进屋子,害得我经常打喷嚏;最难受的是天气,夏天闷热难耐,冬天没有取暖,有时接连十几天细雨不断,阴冷难熬,我这个来自东北的学生,手上竟然得了冻疮。
在那个年代,学校的条件不太好,也反映出改革开放初期,上海当时的城市环境也是如此。但是作为恢复高考制度几年后入学的大学生,我们的求知欲望很强,每天宿舍、教室、图书馆三点一线的生活十分充实。大学二年级开始,我们搬到了徐汇校区,住在三号楼。上课大多在徐汇校区的工程馆。刚刚建好的包兆龙图书馆,犹如一艘在大海中航行的帆船,这里的藏书是知识的海洋,成为我最喜欢去的地方。校体馆是我上乒乓球课的地方,二楼的篮球馆周六晚上有舞会,交大女生太少,男生太多,我大多是当看客,欣赏别人的舞姿。交大老校区尽管不大,但各式东西方建筑荟萃,华山路校门、老图书馆、新上院、中院、工程馆、体育馆、总办公厅、执信西斋、饮水思源碑,古朴典雅别有韵味。校园中心的红太阳广场的大草坪,是学生们沐浴阳光、闲暇读书的好去处。
大学四年里,我们先后有两个班主任,大一大二是朱安仁老师,大三大四是黎明柱老师,610教研室主任是洪迈生老师,负责学生管理的是程龙
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