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次:第1期       查看:9

杨畅与神七飞船宇航员翟志刚(左)合影

杨畅老年在发射场(亚太通讯卫星发射)国际合作(航天老专家杨畅)



  1970年4月24日,清晰嘹亮的《东方红》乐曲响彻寰宇,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取得圆满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继苏联、美国、法国和日本之后第五个成功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听着收音机里传出的乐曲声,杨畅心潮澎湃、百感交集。更有意义的是日本人发射卫星用的陀螺仪是向美国购买的,而我们的卫星和火箭全是自力更生自己研制的,其中的惯性导航陀螺仪恰恰就是杨畅承担和主持完成的,在当时这是中国最精密、最先进的气浮支承陀螺仪。他感到无比振奋,从心眼里感到欣慰和高兴,多少个不眠的夜晚,他充满了技术攻关成功后的喜悦!
回顾整个过程,这一惯性控制系统的研制成功使我国的航天导航技术上升到新的高度,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后续发展积累了可贵的经验。从第一颗人造卫星进入太空以来,我国的空间技术进入了一个新时代,开创了中国航天史的新纪元。
孜孜以求,锲而不舍,宝剑锋自磨励出
六十多年来杨畅孜孜以求,锲而不舍。他学识渊博功底深厚,严谨务实志存高远,不懈探索攻坚克难,为中国的航天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
杨畅先后承担和参与了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神舟飞船载人航天、嫦娥探月等多项重要的航天工程和运载火箭的研制和发射任务。他历任长征系列火箭多个航天型号惯性导航系统主任设计师,总设计师,领导和组织过多个航天型号惯性制导方面的论证、研制和重大技术问题的攻关,解决了大量关键技术问题,获得过多项技术进步奖和发明奖。
根据工作需要,杨畅多次出国进行国际技术交流。改革开放后20年间他先后到访了十几个国家,参加学术会议、考察访问、技术洽谈和商务合作,1982年他作为中国宇航学会代表去美国参加第一次有中国代表团出席的学术年会,他多次应邀率专家代表团去俄罗斯和其它国家考察和合作,足迹遍及世界各地。
航天发射是一项高风险科技活动。1996年2月15日,农历腊月二十七刚刚过完小年,我国新研制的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首飞发射国际通讯卫星失利,点火起飞后约2秒钟火箭飞行姿态出现异常,偏离射向向右倾斜,约22秒钟触山随即发生剧烈爆炸。意外事故发生后,最重要的是找出发射失败的原因,避免重蹈覆辙,当时才办理了退休手续的杨畅奉命立刻参加事故的分析和处理工作。他把过年抛到脑后,全力以赴投入到故障分析中去。由于爆炸后星箭烧毁,分析工作难度很大。杨畅凭着深厚的理论功底与丰富的实践经验,根据飞行过程中有限的遥测数据进行判断分析,经过复杂的推演计算,终于发现了问题所在,并提出了空中发生的故障模式。随后在分析意见和计算数据指导下,和同事们一起反复进行模拟试验,经过3个多月的艰苦工作,居然使天上的故障形态在地面试验模拟中复现出来,
并最终找到了造成发射失利的根本原因,竟然是在成千上万个电子元器件中一支集成电路有一个焊点在起飞瞬间断开了,并确定了焊点的位置所在。通过在地面进行实物故障模拟一系列的试验工作,人为地断开这个点,结果完全复现了当时空中的现象。这项试验验证工作为后来航天总公司制定“靶场放行准则”、“质量问题归零”等严格的管理制度提供了良好的实例,并形成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对我国航天事业中提高可靠性,确保成功率起到了重要作用。
为了要国际上的保险公司对这次失利给以理赔,航天工业总公司请国际上10位专家组成了独立专家调查组。4月,杨畅去美国把基本情况向专家组作了介绍,专家组5月初来北京,我方把前面所做的分析工作和初步结论意见向国际专家调查组进行全面汇报。在听取我方阐述的过程中,一位英国专家对其中的一个理论公式提出异议,杨畅随即从容不迫地对这个公式进行了精准详尽的推演论述,英国专家听后信服地竖起大拇指。最终国际专家组认可了我们的分析工作和结论,火箭和国际通讯卫星全部得到了赔付。美国有些人不相信中国能够这么快就能自主找到故障原因,并在向国会提交的《考克斯报告》中以此为例对中国航天技术的快速发展提出疑议。杨畅自豪地说:“中国人既然能够把平台设计和制造出来,难道就不会独立自主地把问题分析清楚?”